联系我们

“伤春悲秋”可咋办?多晒太阳!抵御负能量

发表时间: 2024-02-17 作者: 废气处理设备系列

  央广网北京10月17日消息(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杨扬)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新闻超链接》报道,进入秋天,日照减少、气温降低,草枯叶落、花木凋零,有些人会触景生情,引发心中凄凉的情绪,由此产生忧郁、烦躁等情绪变化,这一现象被称为“悲秋”综合征。与之类似,春天一些人也会产生“春恨”,两者合并称为“伤春悲秋”。

  人的情绪和季节有多大关系?冠以“综合征”是否言过其实?春秋两季有哪些群体需要非常注意?有办法缓解悲伤情绪吗?

  人的情绪似乎与季节相关联。俗话说“佳人伤春,才子悲秋”,二级心理咨询师史宇解释,“伤春悲秋”的不只有佳人和才子,普通老百姓的情绪也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,这种情绪变化与很多因素有关。

  在景象变化层面,比如在秋风萧瑟,树叶飘零,候鸟离去的自然环境下,人们可能会产生孤寂、失落的伤感情绪。

  在压力变化层面,秋天是丰收的季节,丰收意味着人们的各种忙碌,史宇表示,人的压力一般集中在秋季,包括自己给自己的压力、公司给自己的压力等,这些压力任务会让人感到焦虑。

  在日照变化层面,太阳光照时长在入秋后慢慢地减少,日照的变化影响大脑的褪黑素分泌,这便导致人体的激素分泌与睡眠节律发生明显的变化,进而影响人的情绪。

  综上,有一部分人到了秋季,就会“悲秋”。另外,史宇补充,“悲秋”情绪一般在晚秋时期会更明显。

  悲秋综合征并不是新鲜的说法,早在我国古代,就有关于悲秋综合征的记载。比如《黄帝内经》记载,“肺在志为忧”,也就是说,肺对应的情绪是忧愁,一个人如果总是忧愁、悲伤,便会伤及此人的肺。

  史宇表示,悲秋综合征十分普遍,不必恐慌。因为季节变化带来的景象、日照、工作所承受的压力等,导致人的激素水平变化,过了最近一段时间,人的情绪波动便会有所好转。

  但人们如果有明显的失眠或嗜睡,情绪波动如精神消沉、思维迟钝、异常倦怠等影响自身正常生活的情绪病前兆,史宇建议,可以适当向心理医生求助,预防情绪病发生。

  悲秋综合征对大多数人的影响不大,但对一些曾经有过相应精神心理疾病诊断史(比如曾经患有焦虑症、抑郁症)的人来说,他们在季节交替,尤其在秋季时期,需要更加注意自身的情绪波动。

  如何缓解季节性的悲伤情绪,史宇对此建议,人类能在一天中抽出15~20分钟晒太阳,以缓解秋季日照减少带来的情绪问题,此外,还可以适当做扩胸运动。从中医的角度解释,晒太阳和做扩胸运动能让人舒展心胸,有助于提高人的精气神和自信度,帮助缓解人们的情绪问题。

  史宇指出,不要认为秋季情绪病特别可怕,因为积极的生活小习惯可以治愈季节性的情绪问题。事实上,人的一天过得如何,一部分受外因影响,另一部分则取决于自己。

  《黄帝内经》记载,所谓“喜胜忧”,当人们拿回自己掌控情绪的主动权,找到生活中那些“小确幸”瞬间,便能帮助自身抵御生活中一部分的负面情绪。

  进入秋天,日照减少、气温降低,草枯叶落、花木凋零,有些人会触景生情,引发心中凄凉的情绪,由此产生忧郁、烦躁等情绪变化,这一现象被称为“悲秋”综合征。与之类似,春天一些人也会产生“春恨”,两者合并称为“伤春悲秋”。